2023年11月15日,我参加了上海市SSP赋教杯中小学英语设计大赛。拿到的材料挺有挑战性,难度秒杀人教版的教材选必4。拿到材料后,可以联网,准备两个小时,提交教案。再两个小时之后,提交说课ppt。然后就上台讲了。很显然,老师们提前都做了很多准备,至少有个基本的模板,否则两个小时,根本无法完成。幸亏我也准备了。然而,参赛选手高手如林,我发现了很多不足,其他一些选手的表现令我大开眼界,收获很大。
先说我的反思。
完成ppt后,我第一个上台说,没有时间排练,再加上时间紧张,因而说课很结巴,嗯啊大多。
设计的活动太多,被评委质询如何完成啊?我的反应也很不流畅。肚子里有货说不出。
设计的活动有瑕疵,最后一个活动设置的scenario是课后遇见同学,同学没看过学的这篇文章,跟他讲懂讲了什么。评委质疑讨论对象都会英文吗?
少blackboard design。没有提前看到评分标准,也缺少锻炼,没有设计板书。然而评分表格中的板书赫然占10分。
分析材料时需要考虑评委可能还没有看材料,需要具体分析段意、结构、内容,让没看过内容的评委看到你的分析知道材料说了什么。一整个教学活动的介绍也需要具体把内容说一说,不能太宽泛,说不深入,无法体现对文本的深入理解。
教学目标上最好标上是新课标核心素养的哪个方面。
声音和表情缺少激情,应该像后来一个女孩儿一样把声音和气场说出来,不要温婉有气无力的路线。
上课时,主线要清晰。Less is more.
这次进半决赛的经历,我还有个体会,就是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去锻炼自己,不要怕准备起来有麻烦。参加了锻炼了就有进步。没有一步路是白走的路。
认真观摩了上海南洋模范朱立凡老师的说课,和我同一篇文章。从中学习到了很多。
教学材料的分析需要把具体段意内容呈现出来。
分析why时,特别注重把文章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。这篇文章说的是数学概念“可交换性”在数学、科学中的运用。文章中举了许多生活中的例子来阐释复杂情况下的“commutativity”的概念。最终还是要联系生活实际,科学研究也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的。
分析主题语境下学生们对本文话题的已知和未知。用KWL分析学情。
评委有说这里的目标太多。三个即可。而且目标基于活动观比较合适,从学习理解、应用实践、迁移创新三个层次写。也有见老师从核心素养层面来写,包括语言知识技能、文化意识、思维品质。
教学过程用读前读中读后,读前是用生活中的常见情形引出话题,读中fast reading --skimming,detailed reading逐段阅读。读后是应用实践,让学生列举更多生活中的“交换性”的例子。
作业设计要分层。
板书设计,简洁,清晰。体现段落功能、主要内容关键词。